“他就像個老農民,不像教授。”在電話里,文章作者跟編輯聊起對陳敬誼教授的感官。采訪中,她常常被陳教授感動。這個出身于普通在普通農家的農民子弟。他一年到頭在家里吃不過幾頓飯;他杷科技講座開在田間地頭,每年平均幾十場;他打交道最多的是農民兄弟。對于關乎農民脫貧致富的果樹事業,他傾注了極大的精力與熱情。作者不止一次感嘆,歸根結底,“因為熱愛”。
陳敬誼,1963年出生,籍貫河北廊坊,九三學社社員,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被評為河北最美教師(2017年)、河北省李保國式科教扶貧突出貢獻者、河北省李保國式科技服務團隊帶頭人等。
30年科技扶貧飽經風霜,栽得花果綠燕趙,更叫窮貌換新顏,老鄉走上了小康路,陳敬誼終于圓了自己的人生之夢。
從青年到白頭的“果樹迷”
“從小我就對果樹栽培十分著迷,有著探索研究的沖動”,作為農民的兒子,河北工程大學農學院陳敬誼老師一直對農民、對果樹滿懷深情。
1987年陳敬誼從中國農業大學果樹專業畢業后,30年如一日奔波在農家、果林之中,每年從正月初七開始,他就忙著下鄉給果農講課,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傳授先進技術、引進和推廣新品種等,直忙到年底。30年來陳敬誼走遍了河北省的果樹種植區,邯鄲涉縣核桃主產區、魏縣梨區、永年葡萄區,石家莊東部梨果產區,衡水深州桃產區,饒陽縣大棚溫室葡萄產區,唐山樂亭縣桃產區,保定東部的麻山藥種植區,滿城草莓、滄州金絲小棗和冬棗產區,廊坊永清縣蔬菜和果樹種植區,張家口蔚縣、陽原的杏扁產區等,燕趙大地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些年,每年他要舉辦技術講座120余場次,培訓果農和特種種植農民24000余人次,讓成千上萬戶農民通過種植果樹脫了貧,致了富。
陳敬誼的科技扶貧事業是從邯鄲成安縣道東堡村起航的。這個號稱“沙土窩”的村落;由乎自然條件差,農作物產量低,農民長期缺少增收門路。1987年冬季,新任村支書宋超經熟人介紹找到陳老師,向他請教脫貧致富路。當時陳敬誼剛剛大學畢畢業,正想在廣闊農村天地大干一場。兩人談了整整一下午,最后決定從種植優質紅富士蘋果入手,先帶領部分村民干起來。剛過春節,陳老師就從石家莊果樹研究所購進優質紅富士蘋果苗13000棵,并手把手地教農民挖定植坑、施肥、栽樹、定干等。經過科學管理,蘋果長勢良好,幾年后20多畝果園喜獲豐收,品質上佳的紅富士比傳統品種的賣價高出了一倍,一畝果園收益達7000多元。嘗到甜頭的村民很快掀起了種植蘋果樹的熱潮。村里還成立了蘋果協會,辦起了技術培訓班,由陳敬誼負責教授果樹科學管理技術,包括田間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整形修剪等。每年15期,關鍵時期半月一期。遇到果農隨時有技術問題,陳老師隨叫隨到。那些年,陳敬誼常常每天騎自行車6個小時,往返于學校和邯鄲成安縣、永年縣的果園之間,向農民教授果樹管理技術。
“常常一年在家吃午飯的次數屈指可數”,愛人張鶴平說起陳老師滿是疼惜。為了支持陳敬誼科技扶貧的工作,河北工程大學農學院特地下了一道路“特赦令”,學院每周二的工作例會,不要求陳老師必須參加。
“給農民講課最難、也最快樂”,陳敬誼深有感慨,“你要把技術理論變成他們喜歡的土話,而且果樹的所有問題你都得懂,他們才信你,才把你當親人” 。
58歲的老農宋改河十幾年跟著陳老師學種果樹,如今也成了“老把式”???0來畝的果園,每年十幾萬元收入,過上了滋潤的小康日子,如今承包幾百畝地的果農大戶已有30來戶。
30年,果樹長大了,道東堡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陳敬誼也由青年逐漸步入白發中年。但是他覺得值。如今,以道東堡村蘋果產區為中心,果樹種植區發展到周圍的化店村、西野莊村、曲村等幾十個村,包括蘋果、梨、桃、葡萄等樹種,面積達5萬余畝,年增產值3億元左右。陳敬誼也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名人”,大人、小孩都認識陳老師。村里經常出現大家為了請陳老師吃飯,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場面。
果樹問題就是我研究的課題
在河北省、東部的晉州、辛集、趙縣、藁城、深州等縣市區,共有梨樹100多萬畝,其中黃冠梨占60%以上。這種梨果肉潔白,質地細膩,甜酸適口,很受市場歡迎。但是有一段時間,由于果農不了解黃冠梨的特點和習性;管理不到位,逐漸出現樹勢衰弱,品質下降、果實出現“雞爪”病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效益。
“果樹出現的問題就是我研究的課題,摸透果樹的脾性最難、也最有趣。”為了讓黃冠梨煥發生機,10年來,陳敬誼200多次深人到梨區,整天圍在果樹旁,對黃冠梨的品種雜交來源,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對肥水的需求特點、果實生長發育規律、病蟲害發生及防治要點、整形修剪的特點和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了解到,黃冠梨果實“雞爪”病不是有害病菌引起的病理病害,而是栽培管理技術運用不當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因此,要預防該病害的發生,還要在栽培管理上下功夫。為此,他編成順口溜告訴果農:“要想果樹長得好,就要喝足又吃飽”,要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復合肥的用量。在陳敬誼的具體指導下,大片的黃冠梨林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趙縣謝莊鄉常信村賈根瑞,在陳老師技術指導下,通過增加產量和減少“雞爪”病發生承包200多畝黃冠梨每年增收十幾萬元。而冀東地區的黃冠梨樹發展到100多萬畝,年產值近百億元。
不少果農稱贊說,陳老師給梨樹看病像醫生診脈一樣淮。在河北的不少水果產區,只要村里的喇叭一廣播陳敬誼來講課,果農朋友都笑稱“財神又來我村了”,爭先恐后去聽課。
為更廣泛地傳播科學管理果樹新技術,2010年陳敬誼還擔任了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 “農博士”在行動欄目組的特聘果樹專家,每年在田間和現場講解關鍵管理技術并錄制節目40多期,5年間累計錄制電視節目168期,同時在錄制現場面對面培訓果農累計達4萬余人次。
掛果串就是學生的成績單
“陳老師可嚴厲了,在教學上從來不留情面”,河北工程大學農學院學生說起陳老師既滿懷敬畏,又滿是依戀。
令學生們最難忘的,就是他們師生共同種植20多畝百果園的歡樂時光和成長記憶。
“百果園的掛果率就是學生的成績單”,陳老師說起他和學生的果樹王國興趣盎然, “這里是學生成長的樂園,這里教給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要讓學生有真本事,有真才實學” 。
河北工程大學洺關教學基地的百果園里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核桃樹、葡萄等。陳老師給每個學生分配一行果樹,從春到秋負責到底。每每學生提出技術疑問,他總是耐心幫教。但是遇到學生不夠認真專心,陳老師絕不遷就。
30年間,百果園送走了千余名學生。他們在各自果樹技術教授或管理崗位上,個個都成了行家里手,這是陳老師最為欣慰和引以為豪的。
學生武小林,老家是張家口壩上最冷的陽原縣,畢業回鄉后想改變家鄉窮貌??墒菈紊仙絽^丘陵,最冷零下40度,樹干部凍裂了,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讓果樹健康成長,武小林想起了陳老師。
“越是惡劣環境,越需要我去攻克技術難關。” 陳敬誼得知了學生的愿望,毫不猶豫地給予了堅決支持。
從學校所在的邯鄲到石家莊再到壩上,早上5點乘坐公交車,要走整整一天,山路陡峭崎嶇,冬天車內寒氣襲人,夏天滿車都是汗味兒,陳老師卻樂此不疲走了10年。
一開始,他們嘗試在陽原種植薄皮核桃,結果天太冷全凍死了。陳敬誼沒有灰心,接著又琢磨起種植葡萄、蘋果的新技術,經過精心呵護、耐心守候,葡萄、蘋果終于成活了,掛果了,收獲了。當地百姓吃上了自己種植的新鮮水果,山民們激動得熱淚盈眶。武小林帶領群眾種植的蘋果、葡萄500多畝,現已有部分進人盛果期,每畝增加收人4000多元?,F在,壩上生產的水果70%外運出去,賣了好價錢,陳老師也成了壩上果農的座上客。
通過自己多年實踐積累,近兩年,陳敬誼撰寫了8本涵蓋北方主要果樹樹種蘋果、梨、桃、葡萄等優質豐產栽培實用技術和省力化栽培技術的書籍,出版后深受廣大果農好評,成了果農的致富指南。
陳敬誼還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品種果樹的實際需求開出用肥處方,讓自己學生白小波成立的肥業公司照方配制,供應給果農,由于是對癥開方,增產效果明顯,訂單越來越多。陳敬誼為公司開發的中微量元素水溶肥等產品,如今已行銷全國,年銷售額1500多萬元,純收益達100多萬元。
任教30年,陳敬誼有兩個愿望:一是希望推廣農業技術幫助老鄉脫貧;二是希望他教的學生有真才實學,有一份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陳敬誼正在一步步地實現著他的人生理想。(河北工程大學宣傳部 裴清芳 本文刊載于《中國統一戰線》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