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給宋慶齡的信 2021年葉培貴 書
鵝池文鯉燦,禹域赤龍翔。共此江山幸,豪箋寄意長。 自作詩頌時 2021年 葉培貴 書
藥王頌自作聯 2022年 葉培貴 書
無礙 2002年 葉培貴 書
禮器碑集聯 2002年 葉培貴 書
臨米芾帖 2002年 葉培貴 書
2014年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簡稱國展)評審前,中國書法家協會提出了“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方針,并在此指導下,在評審機制中逐步建立完善了文本審讀等環節,此外還進一步強化了“鼓勵自作詩文”等舉措,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良好效果。但是,“藝文兼備”的“文”,是不是僅僅針對錯別字、錯漏文本、自作詩文等問題呢?答案顯然不是簡單的“是”或“否”。
錯別字和錯漏文本都分別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無心之失”;二是“無知之誤”?!盁o心之失”歷代都不鮮見,毫不足怪,因此評審中設置了容錯機制,以防誤傷?!盁o知之誤”卻直指一個基本素養——以文字、文辭為對象進行筆墨創造的書法家,對文字、文辭不能太過無知,這是及格線,達不到的話,對歷史、對觀眾都說不過去。當然,這方面也有一些歷史和現實原因(比如繁簡字造成的用字困擾、網絡造成的版本謬誤等等),不能完全歸咎于書家,因此評審時為避免以“文”害“藝”常常也設置了一些保護措施??傮w看來,這些年來的舉措,對于提高當代書法作品的文字、文本品質,還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
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的,是自作詩文問題。但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較常局限于狹義的詩文創作能力問題上。古今時代變革以及教育體系內容變化等諸多原因,客觀上導致了最適宜書法創作的傳統詩文寫作實踐一度萎縮,這當然不是書法家個人的問題。進一步說,即便在古代社會,詩文創作也是專門之學,養成高水平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有觀點認為,自作詩文能力不足,就不如直接抄寫古人佳作,把精力聚焦到筆墨上,宋元以來的書法家,抄寫古代名篇的情況也很普遍,并不妨礙他們成為重要的書法家。這個觀點,并不偏頗,而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對此心中有數,所以也并不苛求。
但是,大多數古人“也”抄錄名篇,與當下不少書家“只”抄錄名篇,其間還存在著一個“能”與“為”的重要差別。優秀古詩文是民族遺產,人所共愛,無論古今,以此為創作文本,都十分正常。不同的是,當創作活動有所指向時,前賢常?!澳堋币宰宰髟娢呐c筆墨相互映襯來滿足要求,我們常常由此看到文辭和筆墨共同激發的各種深意,比如《祭侄文稿》《蜀素帖》等;當生活過程中有所感悟時,前賢常?!澳堋币晕哪嗉娴姆绞接枰詢A訴表達,比如《蘭亭序》《黃州寒食詩帖》等?!澳堋蔽幢匾欢ā盀椤?,但作者掌握著這類創作的主動性,當“為”即可“為”。如果“不能”,當“為”時就只能望紙興嘆!
前舉《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詩帖》《蜀素帖》四個例子,都是大的經典。前三帖號稱三大行書,歷代賞析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共同點是,每件作品都與時代密切關聯,都包含了極為強烈的家國情懷。這些情懷,都不是提筆那一瞬間才產生的,而是全身心“浸入”當時生活并產生了強烈“體驗”,再凝聚為文辭,而后轉移于筆墨、馳騁于毫素。這樣的文辭,絕不是簡單的“創作素材”,它一方面連接著“生活”,不僅是個人生活,還有時代;另一方面連接著“歷史”和“文化”,它們沉積在語言之中。
沈尹默先生《書法論》早已指出:“書學所關,不僅在臨寫、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讀書、閱世?!弊x書,就是通過語言進入歷史、了解文化;閱世,就是通過自然、社會磨礪情性、體悟境界。張之屏《書法真詮》說:“作字者,或詩書禮樂養其樸茂之美,或江山風月養其妙遠之懷,或金石圖籍發思古之幽情,或花鳥禽魚養天機之清妙。果其胸有千秋,自爾森羅萬象,凡精神之所蘊,皆毫翰之攸關者也,可不務乎!”“胸有千秋”,就是歷史文化,“森羅萬象”則是自然社會。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說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既列舉了各種感情(主要應源于社會生活),也列舉了山川萬物。
“讀書”“閱世”的所得,當然未必一定需要經過“自作詩文”這個中介才影響到書法創作。然而,在書法日漸成為一種“專業”,展廳日漸成為書法活動主要場域的當下,沒有“自作詩文”這一中介的書法學習與創作過程,其常態卻是“玩味、臨寫”——“書齋創作(抄錄古詩文)”——“展廳展出”,形成一個封閉性的“古今筆墨的循壞”。甚至為了方便入展,有些書家的“玩味、臨寫”范圍還常常轉向展廳中的“成功之作”,于是所謂“展覽體”應運而生,封閉性的“古今筆墨循環”某種程度上演變為封閉性的“參展書家間隱性復刻”,高度同質化的作品經常性地出現在各種展覽之中。
增加“自作詩文”這一環節,必然引導廣大書法家切實踐行沈尹默先生所說的“讀書”“閱世”這兩方面工作的提升。不讀書,不僅難以掌握基本的“詩文做法”,而且難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理念、文化積淀,即使掌握了“平上去入”,也難以提煉更具文化表現力的“主題”、“旨意”、“趣味”等等與時代精神和詩文品質高度相關的東西。不閱世,則必然腹中空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勉強成文,也可能僅僅是無病呻吟。托爾斯泰說:“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彪x開生活,離開壯闊奮斗的現實,何來可供傳達的“感情”、“體驗”?
自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提出十六字評審方針以來,中國書法家協會除了在評審機制建設上不斷探索,以期形成制度層面的引領作用之外,而且在主動策劃的“當代中國書法學術批評展”暨“烏海論壇”、“源流·時代”暨“紹興論壇”、“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等大型主題活動中持續進行了探索?!皩W術批評展”試圖在這種文辭選擇、風格選擇、樣式選擇等創作準備階段就邀請批評家提供參考意見,形成“創作——批評”互動的格局,并通過歷代關于書法理想的文辭彰顯傳統價值取向,通過面對面批評反思當下創作的局限,尋找時代審美的方向?!霸戳鳌r代”展則以二王一系經典為中心,通過古今對話、臨創相資的方式,并特設“文墨同輝”板塊凸顯“藝文兼備”創作方向。2021年“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開始,要求部分書法家親赴扶貧攻堅一線,或參與扶貧工作,或訪談先進人物,或描述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自撰文辭,再付諸筆墨,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蘊養文辭和情感。
以多年探索為基礎,2021年的“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大展”提出了“浸入式感受、體驗性書寫、主題性創作”理念。以“主題性創作”為旨歸,參與“微觀人文表達”部分創作任務的藝術家們深入生活,通過現場訪談、資料館收集材料、整理成文等方式,發揮書法記言錄史功能,書寫發生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本地區本行業先進人物事跡,紀實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奮斗歷程。這一“浸入式感受”過程,與“四史教育”相互配合,對大多數書法家產生了強大的歷史震撼和情感沖擊,為筆墨發揮過程積蘊了直入身心且豐富細膩的“體驗”。在使用手機屏幕審查作品的階段,我們真切地發現,無論是“浸入式感受”過程還是“體驗式書寫”過程中,都發生了很多令人感動的事情。在展出的作品中,相信不少觀眾也有同樣的意會。
可以肯定,這是書法創作“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抒懷”的一次精彩探索,響應了時代的號召,同時在賡續書法藝術最具創造性傳統方面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對于“如何處理好書法家和人民以及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為誰寫,寫什么,怎么寫”、“如何彰顯書法主題創作的時代性、人民性、專業性”等關乎新時代書法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啟示。當更多的書法家將“玩味、臨寫”——“書齋創作(抄錄古詩文)”——“展廳展出”的創作模式改變為“玩味、臨寫”——“讀書”“閱世”——“書齋創作(自作詩文或選擇切題古詩文)”——“展廳展出”之后,我們的書法藝術,一定能夠更加密切地與時代同頻共振,更加燦爛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筆墨的芬芳。
作者藝術檔案
葉培貴,文學(書法)博士,師從歐陽中石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北京書法家協會主席,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副主席。曾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2003年入選北京市委宣傳部“文藝人才百人工程”,2005年獲評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師,2015年被中宣部、中國文聯和人社部授予“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
葉培貴擔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期間,使書法學科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并建立了我國大學第一家書法文化博物館;培養了1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多人次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和全國書法篆刻展最高獎,多人成為高校書法學科負責人或骨干教師。2014年《書法練習指導》(副主編)入選教育部指定教材,2015年受中國書法家協會委托主編《翰墨薪傳——全國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項目》一套9冊指導用書。理論研究方面,主持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中華字庫”第10包,出版(含合著、主編)《學書引論》、《米顛癡頑》、《中國的書法》等10多種,發表論文70多篇,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合著《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人民政府)、三個一百原創圖書(2008年,合著《中國書法藝術》,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高等教育優秀教材(2008年,合著《新編書法教程》,教育部)、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年,獨著《行書教程》,北京市教委)、中國書法蘭亭獎出版獎(2012年,擔任副主編的《書法博士文庫》,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等獎勵。
自2005年起,長期擔任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名家提名展提名委員、中國書法蘭亭獎評委、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等。2018年至2021年參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現狀與理想暨烏海論壇”、“源流·時代暨紹興論壇”和“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大展”等活動的學術策劃和組織工作。(《 人民政協報 》 2022年09月03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