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aougd"></small>
        <blockquote id="aougd"></blockquote>
        1. <acronym id="aougd"></acronym>
          密碼:

          袁隆平水稻科技攻關,永遠的“馬拉松”比賽


          5月22日是袁隆平先生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回憶袁隆平先生帶領全國雜交水稻科技人員艱苦卓絕、不斷突破思維極限,讓水稻單產不斷創造新紀錄,為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的不朽貢獻。

          袁隆平先生每一次水稻科學創新理論的提出都是不平凡的,很多人曾懷疑、不理解,甚至批判。如針對袁隆平先生1964年率先提出“利用水稻雜種優勢增加產量”的理論創新,有人說,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種優勢,沒有利用價值;秉承原蘇聯李森科育種體系的人,從否定西方孟德爾遺傳學的角度給予批判,甚至阻止進行育種試驗;還有人說,雜交水稻在美國、日本已經有人研究過了,沒有成功,研制無意義。

          本文作者與袁隆平先生在三亞荔枝溝警備區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海南試驗基地

          筆者知悉,幸虧有國家原科委九局的大力支持,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得以在全國逐漸開展起來,不少單位開始利用海南天然大溫室進行南繁育種,按照袁隆平先生提出的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的“三系”雜種優勢利用途徑,大家不遺余力地尋找水稻不育材料。

          失敗總是難免,一直沒有找到完全不育的育種材料,不少專家又開始懷疑、甚至想放棄雜交水稻的研發,直到1970年,袁隆平先生助手李必湖和三亞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發現了“水稻天然野敗不育株”,這份最特殊寶貴的育種材料被袁隆平先生免費無私分配給全國的育種科研團隊,雜交水稻研制開啟了成功的歷程。

          1973年,“三系”雜交水稻宣告成功配套。袁隆平先生牽頭選育出第一個在生產上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該品種在部分地區試種,平均畝產500多公斤,超過當時普通水稻品種30%多,最高畝產達到670公斤,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單產紀錄,推廣應用前景似乎無限,然而,現實是,沒有被認可。

          拒絕推廣的理由有三,其一,當時雜交水稻制種的產量特別低,甚至畝產幾公斤,種子成本非常高;其二,“南優2號”等早期的品種需要較高水肥條件,有人說,沒有更多的化肥可以使用;其三,很多農民掌握不了雜交水稻的栽培技術。凡此種種反對意見流傳。

          后來,幸虧農業農村部及時專門成立全國雜交水稻推廣專家組,安排陳洪新先生當組長,全力支持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應用,從而雜交水稻不斷涌現新品種,雜交水稻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并且在1976年全國快速得到推廣應用大獲成功,被國際上譽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先生被譽為了“雜交水稻之父”。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光敏不育水稻基因被發現,兩系法雜交水稻優勢利用技術成為可能,但其研制工作頗不順利。直到1987年,袁隆平先生牽頭全國科技攻關,組織863重大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有組織的研發工作才真正開展起來。

          1989年,由于極端天氣的影響,使所有光溫敏核不育系育性恢復,導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遭到嚴重挫折,甚至出現否定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的傾向。這期間,還是袁隆平先生力排眾議,帶領大家堅持科研。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宣告研制成功并開始大面積應用。目前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80%以上應用的就是兩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再次讓中國的水稻領先世界??梢钥隙ǖ卣f,沒有袁隆平先生的帶領,水稻技術研究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時間來到2004年,基于兩系法雜交水稻成功研制,以及大面積推廣應用和分子輔助育種等新技術的開發,袁隆平先生提出了“超級稻”概念,確定選育畝產800公斤、900公斤雜交水稻品種的新目標,當時,又有不少人認為,這不可能。袁隆平先生帶領大家再次迎接挑戰,在科技部和多個省市支持下,組織水稻科技人員實施三期“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

          到了2013年,湖南、浙江等多個省份涌現出一批畝產潛力超過800公斤的水稻品種,袁隆平先生又向農業農村部提出“種三產四”超級稻示范推廣計劃,即種植3畝超級稻的產量等于4畝普通稻的產量,在保證農戶口糧的同時節約更多土地搞經濟作物,光種稻不掙錢,要大種高價值的優質稻?,F在回頭看,袁隆平先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可謂殫心竭力。

          雜交水稻在全球的研發推廣應用一樣是在曲折中前進。1980年,袁隆平先生與美國圓環公司簽署中國第一份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合同,引發轟動,可是多數人認為根本不實用,不可能在高度機械化、高成本勞動力的情況下進行低成本的種子生產。有人認為,雜交水稻技術是“窮人的辦法”,不適合發達國家;一些人又錯誤認為,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很難掌握雜交水稻復雜的種子生產技術,因此不少領導和專家對雜交水稻國際合作推廣應用前景始終存疑。

          可喜的是,在袁隆平先生的帶領下,通過近30多年的努力,雜交水稻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開花結果”:美國水稻種植60%都是采用雜交水稻技術,每年要向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支付專利費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常年種植面積超過千萬畝;目前除中國外,全球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1.5億畝。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扎扎實實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再來看看“海水稻”到“耐鹽堿水稻”的發展歷史。廣東湛江科研人員1986年在海邊鹽堿地發現非常低產水稻后,一直以來該項研究時斷時續,不被重視和關注,僅有一些小機構開展很少的工作。近些年,一些專家和機構開始呼吁大力研發“海水稻”,引發社會討論。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大好事,能夠增加糧食生產,一部分人則認為,又是“噱頭”,海水不可能種植水稻。

          針對此,袁隆平先生力排眾議,組織專家開展細致前期工作。通過調研,袁隆平先生提出“耐鹽堿水稻”的概念,即全國共有鹽堿地約15億畝,其中有淡水源頭能夠沖減鹽堿發展“耐鹽堿水稻”的土地1億畝,這些土地畝產如能達300公斤,就能夠增產糧食300億的科學設想。

          2018年袁隆平先生親自致信國家有關部門,請求支持組織“全國耐鹽堿水稻科技攻關的建議”獲得重要批示。2022年4月,國家耐鹽堿水稻科技創新中心在海南三亞成立,集聚全國7個省份的十幾個科技機構的科研,初步形成了國家層面的有組織的科研,全國耐鹽堿水稻大發展指日可待。袁隆平先生再次發揮了有責任、有擔當的戰略科學家的重大作用。

          筆者記得,2020年12月15日,在海南三亞南繁試驗站,袁隆平先生拖著病重的身體,再次組織全國12省份的試驗點提出組織實施“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超高產示范試驗”。沒有專門經費,袁隆平先生說,從自己課題費安排經費。袁隆平先生再次指出,耕地有限、疫情防控,糧食緊迫性更高,要繼續在水稻單產上下功夫,深挖水稻良田超高產潛力。袁隆平先生還給承擔海南試驗示范的同志說,三亞季節最早,可爭取率先做到雙季畝產3000斤。

          這在當時同樣引起一些人的非議,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國際糧食貿易、甚至建設海外糧食基地上。幾十年的現實表明,這是根本行不通的。2021年,國家嚴格規定地方領導糧食保障責任制。事實再次證明了袁隆平先生的戰略眼界,再次表明先生愛黨愛國的真摯感情。

          2021年5月9日,病重中的袁隆平先生還在關心三亞國家水稻公園早稻3000斤測產驗收的結果。5月22日,袁隆平先生不幸離開了我們,他的心中始終關心的都是水稻??梢愿嫖吭∑较壬氖?,2021年,湖南衡南和海南三亞、陵水、樂東多個雙季畝產示范試驗點實現了3000斤的目標,現在,科研人員們還在一起努力,爭取更多的示范試驗點實現3000斤,不斷爭取更高的水稻畝產。

          回憶袁隆平先生的一生,一直在帶領我們不斷追求水稻的高產、超高產、再高產,正如一場又一場“馬拉松”比賽,隨著更多人、更多城市的加入,科研成果不斷產出,不斷推動社會進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系海南大學副校長曹兵)


          女友的朋友4在线观看高清
            <small id="aougd"></small>
              <blockquote id="aougd"></blockquote>
              1. <acronym id="aougd"></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