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簡介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有著深厚淵源,在創建和發展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1944年底,一批文教、科學技術界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與民主科學精神,在中國共產黨支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于重慶組織了民主科學座談會。1945年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民主科學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4日在此基礎上建立九三學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九三學社積極支持和呼應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積極參與和推動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斗爭,發表宣言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宣告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積極貢獻。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九三學社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美援朝戰爭、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發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九三學社積極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任務,自覺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認真履行職能,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重要力量。在此期間,九三學社先后就教育體制改革、知識分子政策落實、三峽工程建設、三江源和長江上游生態保護、革命紀念地保護和建設、非典防治、低碳經濟發展等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重要依據;積極拓展發揮作用的渠道和途徑,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九三學社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履職盡責、凝心聚力,聚焦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長江黃河流域和草原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科技型民營企業發展等重大問題廣泛調研,提出一系列高質量建言;扎實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和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積極助力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力參與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新的貢獻。
現階段,九三學社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的基本職能,做好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工作,努力建設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九三學社各級組織和廣大社員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砥礪奮進、開拓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九三學社中央歷任主席為許德珩、周培源、吳階平、韓啟德,現任主席武維華。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社共有省級組織30個,市、縣級地方組織310個,社員總數197352名。其中,具有大學和研究生學歷占比89.7 %;具有高、中級職稱占比88.9%;科學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高等教育、醫藥衛生界別占比77.6%。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機關刊物是《民主與科學》和《九三中央社訊》。
九三學社章程
(九三學社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2017年12月6日通過)
總綱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有著深厚淵源。本社創始人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深受五四運動影響??谷諔馉幒笃?,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學者繼承并發揚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以民主、科學為宗旨,在中國共產黨支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于重慶發起民主科學座談會,自然科學座談會的學者也陸續參加進來。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學座談會召開擴大會議,并更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4日,改建為九三學社。國共和談和舊政協期間,本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反對內戰,反對獨裁。解放戰爭期間,本社嚴正聲明不承認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贊成中國共產黨各項主張,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斗爭。隨后,本社公開響應中國共產黨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宣告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本社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政協章程總綱為政治綱領,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組織社員參加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發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一步明確了本社性質、地位和使命。本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顯著成績,發展成為一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重要力量。
本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本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相互尊重、友好共處,維護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政黨關系。
本社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本社弘揚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愛國、民主、科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題中之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九三學社的創建緣起、特色鮮明的文化傳承和精神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秉持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人才比較集中的特點和優勢,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作出貢獻。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社的基本任務是,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按照“兩個階段”戰略安排,團結全體社員和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力量。
本社參政的主要內容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重要方針政策、重要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本社的基本職能是,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應當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其他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社情民意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民主監督應當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情況,中共黨委依法執政及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政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就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過程中,通過會議、約談、書面等形式進行政治協商,促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本社在生態環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治理、扶貧濟困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
本社堅決反對任何分裂國家的言行,努力開展海外聯絡工作,促進祖國完全統一。
本社努力推進與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和國際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社積極反映社員的意見建議,維護社員合法權益,鼓勵社員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
本社自身建設的目標是,建設思想上堅定、履職上堅實、組織上堅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的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體現政治聯盟特點,堅持一致性與多樣性相統一、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自身建設的內容是,以思想建設為核心,深化政治交接,不斷提高社員政治素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維護習近平同志核心地位,夯實多黨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以組織建設為基礎,堅持民主集中制,實施人才強社戰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機關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增強組織活力和凝聚力;以作風建設為抓手,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發揚民主、求真務實,秉持科學理性,勇于使命擔當;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促進各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九三學社章程
(九三學社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2017年12月6日通過)
總綱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有著深厚淵源。本社創始人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深受五四運動影響??谷諔馉幒笃?,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學者繼承并發揚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以民主、科學為宗旨,在中國共產黨支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于重慶發起民主科學座談會,自然科學座談會的學者也陸續參加進來。為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學座談會召開擴大會議,并更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4日,改建為九三學社。國共和談和舊政協期間,本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反對內戰,反對獨裁。解放戰爭期間,本社嚴正聲明不承認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贊成中國共產黨各項主張,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斗爭。隨后,本社公開響應中國共產黨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宣告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本社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政協章程總綱為政治綱領,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組織社員參加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發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一步明確了本社性質、地位和使命。本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顯著成績,發展成為一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重要力量。
本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本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相互尊重、友好共處,維護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政黨關系。
本社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本社弘揚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愛國、民主、科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題中之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九三學社的創建緣起、特色鮮明的文化傳承和精神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秉持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人才比較集中的特點和優勢,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作出貢獻。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舉旗定向、運籌帷幄,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社的基本任務是,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按照“兩個階段”戰略安排,團結全體社員和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力量。
本社參政的主要內容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重要方針政策、重要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本社的基本職能是,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應當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其他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社情民意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民主監督應當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情況,中共黨委依法執政及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政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就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過程中,通過會議、約談、書面等形式進行政治協商,促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本社在生態環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治理、扶貧濟困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
本社堅決反對任何分裂國家的言行,努力開展海外聯絡工作,促進祖國完全統一。
本社努力推進與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和國際交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社積極反映社員的意見建議,維護社員合法權益,鼓勵社員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
本社自身建設的目標是,建設思想上堅定、履職上堅實、組織上堅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的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體現政治聯盟特點,堅持一致性與多樣性相統一、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自身建設的內容是,以思想建設為核心,深化政治交接,不斷提高社員政治素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維護習近平同志核心地位,夯實多黨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以組織建設為基礎,堅持民主集中制,實施人才強社戰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機關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增強組織活力和凝聚力;以作風建設為抓手,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發揚民主、求真務實,秉持科學理性,勇于使命擔當;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促進各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第一章 社 員
第一條 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以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贊成并愿意遵守社的章程,可以申請加入本社。
第二條 發展社員,應當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由申請人向社組織遞交入社申請書,社組織經過聯系培養、考察后,由兩名社員介紹,填寫入社登記表,經基層組織討論通過,報設區的市級及以上組織批準,并由省級組織備案。社齡自批準之日起算。
必要時,中央和省級組織可以直接發展社員。
第三條 社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憲法、法律和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二)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繼承和發揚社的優良傳統。
(三)遵守社的章程,執行社的決議和決定,參加基層組織生活和社的活動,接受社的監督,交納社費。
(四)努力學習,做好本職工作,為國家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第四條 社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參加社組織活動。
(三)對社的工作和社的各級領導機構提出建議和批評,對社的決議和決定有不同意見,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
(四)在合法權益遭受不法行為侵害時,要求社組織給予關心和幫助。
第五條 社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社的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社組織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第六條 社員違反社的章程,按錯誤性質和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直至紀律處分。
社的紀律處分有四種:警告、嚴重警告、留社察看、開除社籍。
留社察看最長不超過兩年。社員在留社察看期間沒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對社員的紀律處分,須經所在基層組織討論通過,由設區的市級及以上組織批準。對中央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委員的紀律處分,須經同級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對地方委員會委員的紀律處分,須報上一級組織批準。開除社籍,須經省級組織批準,報中央備案。
對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級組織直至中央提出申訴。
第七條 社員有退社自由。退社須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經所在基層組織討論通過,報設區的市級及以上組織批準終止其社籍,并報省級組織備案。
第八條 社員無正當理由,長期不參加組織活動,且連續三年不交納社費,經教育仍不改正的,由所在基層組織討論通過,經省級組織批準,終止其社籍。
第九條 社員工作地、生活地變動時,應當按規定辦理社組織關系轉移手續。
第二章 組織制度
第十條 本社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社各個組織和全體社員服從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
第十一條 本社組織分為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
社內實行分級領導。上級組織應當經常聽取下級組織和社員意見,下級組織應當認真貫徹執行上級組織決議和決定,按有關規定向上級組織請示和匯報工作。
第十二條 本社各級組織的領導機構,是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及其選舉產生的委員會、中央和地方委員會選舉產生的常務委員會。各級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重大問題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集體討論決定。各級委員會對同級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負責并接受其監督。各級常務委員會對同級委員會負責并接受其監督。
根據工作需要,上級組織可以對下級組織的領導機構成員進行屆中調整。領導機構成員進行屆中調整須經同級委員會全體會議或擴大會議通過。
第十三條 根據工作需要,經各級委員會全體會議或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可以召開代表會議或全體委員擴大會議,討論決定須及時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十四條 中央和地方組織可以設立若干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作為同級常務委員會和主席(主委)會議領導下的工作機構。
第十五條 本社組織發展堅持以大、中城市為主,以科學技術界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原則;堅持注重質量、保持特色、組織發展與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第十六條 中央和地方組織的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合理設置機構和崗位,明確部門職責,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加強人員管理,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工作制度。
第十七條 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社的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上級組織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第十八條 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違反社的章程,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責令檢查、改組領導機構的處分。
對地方組織的處分,須由上一級組織提出意見,逐級上報中央批準。
對基層組織的處分,須由上一級組織提出意見,逐級上報省級組織批準。
第三章 中央組織
第十九條 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
必要時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
全國代表大會的規模及代表產生辦法,由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主席團主持會議。
第二十條 全國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討論并決定社的工作方針、任務和其他重大事項。
(二)聽取和審議中央委員會的報告。
(三)修改社的章程。
(四)選舉中央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 中央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如全國代表大會提前或延期舉行,其任期相應調整。
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集,必要時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
第二十二條 中央委員會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全社工作,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全國代表大會決議。
(二)聽取和審議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央監督委員會工作報告。
(三)討論并決定社的重大問題。
(四)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組成中央常務委員會。
(五)決定中央監督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
(六)決定召開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十三條 中央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同時是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副主席。
第二十四條 中央委員會設秘書長和若干工作部門。
第二十五條 中央常務委員會任期與中央委員會相同,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領導全社工作。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由主席會議召集并主持,每季度舉行一次。中央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組織實施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決議和決定。
(二)召集并主持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
(三)討論并決定本社工作的重大問題。
(四)討論并決定中央工作部門、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機構設置,任免秘書長和上述機構主要負責人。
第二十六條 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組成中央主席會議,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閉會期間,主持中央工作。
中央委員會主席、專職副主席組成中央主席辦公會議,主持日常工作。
主席會議和主席辦公會議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召集并主持,也可以由主席委托一位副主席召集并主持。
第二十七條 每屆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的中央領導機構及其領導成員,在下屆全國代表大會開會期間,繼續主持日常工作,至下屆中央委員會產生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及其領導成員為止。
第四章 地方組織
第二十八條 本社地方組織一般分設為?。ㄗ灾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直轄市的區)兩級。
地方組織的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同級委員會召集,必要時經上級組織批準,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
地方組織代表大會的規模及代表產生辦法由常務委員會決定,不設常務委員會的地方組織由主委會議決定。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主席團主持會議。
第二十九條 地方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貫徹執行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和上級組織的決議和決定。
(二)聽取和審議同級委員會的報告。
(三)討論決定同級委員會的工作。
(四)選舉同級委員會。
第三十條 地方各級委員會由同級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候選人提名應當充分發揚民主,認真醞釀協商,并報上級組織審批。
地方委員會因故不能選舉產生時,由上級組織指定適當人選組成臨時領導機構。
籌建地方組織,領導成員由上級組織指定。
新建、改建、撤并地方組織,應當報中央批準。
第三十一條 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如地方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提前或延期舉行,其任期相應調整。
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由同級常務委員會或主委會議召集。
第三十二條 地方委員會在同級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本地區社的工作,行使下列職權:
(一)貫徹執行上級組織和同級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的決議和決定,定期向上級組織報告工作。
(二)聽取和審議同級常務委員會或主委會議、同級內部監督機構工作報告。
(三)討論決定本地區社的重要工作。
(四)選舉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有條件的地方委員會選舉常務委員組成同級常務委員會。
(五)決定同級內部監督機構組成人員。
第三十三條 地方委員會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若干人組成主委會議,主持本級組織工作。主委會議由主任委員召集并主持,也可以由主任委員委托一位副主任委員召集并主持。
設常務委員會的地方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同時是本級常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
地方委員會主任委員因故不能履職時,由本級常務委員會決定一位副主任委員負責全面工作。未設常務委員會的地方組織,由主委會議決定。
第三十四條 地方委員會設秘書長和若干工作部門。
第三十五條 地方常務委員會在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地方委員會職權,領導本地區社的工作;討論決定地方組織工作部門、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等機構的設置及秘書長和其他重要人事任免。未設常務委員會的地方組織由主委會議行使常務委員會相應職權。
第三十六條 每屆地方委員會選舉產生的地方領導機構及其領導成員,在下屆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開會期間,繼續主持日常工作,至下屆地方委員會產生新的地方領導機構及其領導成員為止。
第五章 基層組織
第三十七條 本社基層組織包括:直屬小組、支社委員會和基層委員會?;鶎咏M織領導成員每屆任期五年。
在同一單位、系統或行政區域,社員三人以上的,可以設立直屬小組;社員七人以上的,可以設立支社委員會;三個支社委員會以上的,可以設立基層委員會。
基層組織的新建、改建、撤并,應當報上級組織批準。
第三十八條 直屬小組設組長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組長一人;支社委員會和基層委員會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和委員若干人;均由選舉產生。
第三十九條 基層組織的主要任務包括:
(一)根據上級組織決議、決定和形勢發展需要,結合本單位、本系統、本地區實際開展工作。
(二)組織社員學習有關方針政策及社章社史,提高綜合素質。
(三)鼓勵社員做好本職工作,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和當地重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
(四)關心社員工作、學習和生活,協調關系,加強團結,發現、培養和推薦優秀人才。
(五)做好社員發展工作,認真開展組織生活。
(六)及時收繳社費。
第六章 社的干部
第四十條 民主推薦培養選拔干部,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選拔政治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群眾認同的優秀干部,努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
第四十一條 社的領導干部應當模范遵守社的章程,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履行職能所必需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運用正確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熱愛社組織,有較強事業心、責任意識和進取奉獻精神。
(三)良好的品德修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團結同志。
(四)堅持民主集中制,顧全大局,作風民主,公道正派。
(五)遵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和各項保密制度。
第四十二條 設區的市級及以上組織的領導干部除本章程第四十一條規定條件外,還應當具備:
(一)較強的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二)在本地區、本領域、本行業貢獻突出并具有代表性、良好社會形象和知名度。
(三)在社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在社員和所聯系群眾中有較高威信,能夠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四)一年以上社齡。
第四十三條 中央和地方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原則上同一職務可以連選連任兩屆,最多不超過三屆。
第七章 內部監督機構
第四十四條 內部監督是本社對組織、社員遵守社的章程、履行社的職責情況的監督。
第四十五條 內部監督的重點是社的各級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各級領導機構成員、各級機關的九三學社公職人員。
第四十六條 中央和省級組織設立監督委員會,在同級委員會領導下工作,指導下一級內部監督機構工作。
有條件的設區的市級組織可以設立內部監督機構。
第四十七條 中央監督委員會組成人選由中央主席會議提出,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決定;省級監督委員會組成人選由省級主委會議提出,省級委員會全體會議決定。
中央和省級監督委員會任期與同級委員會相同。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八條 本章程經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后實施。解釋權屬于中央常務委員會。
九三學社簡史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為紀念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而取名。前身為民主科學座談會,1946年5月4日更名為九三學社。其主要宗旨是強國富民,但要服從國家利益。九三學社的人員組成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常見職業分布為教師、醫師、工程師等等。
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等運動。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的規模及代表產生辦法,由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代表大會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中央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如全國代表大會提前或延期舉行,其任期相應改變。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集,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舉行。
中央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他們同時是中央常務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
中央委員會設監督委員會。中央監督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每屆任期與中央委員會相同。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組成中央主席會議,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閉會期間,主持中央工作。中央委員會主席、專職副主席組成主席辦公會議,研究、決定需要及時處理的重要問題并主持日常工作。中央主席會議和主席辦公會議均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召集并主持,也可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委托一位副主席召集并主持。
本社地方組織一般分?。òㄗ灾螀^、直轄市)、設區的市(包括自治州、直轄市的區)、不設區的市(包括市轄區)三級。本社基層組織有:直屬小組、支社和委員會?;鶎咏M織的領導成員每屆任期五年。
在新的歷史時期。九三學社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不斷開拓新局面。九三學社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
《九三學社章程》第一章第一條規定:“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以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贊成并愿意遵守本社章程,可申請加入本社?!?/p>
以從事科學技術以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工作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在堅持組織發展重點分工的前提下,根據工作需要,適當發展從事經濟、管理、法律、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工作及政府部門、新的社會階層中有較強代表性的優秀知識分子入社,這部分人士一般掌握在發展總數的30%以內。
九三學社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就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法治國方略和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等重大課題進行調研,向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關于建立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區的建議》、《大西南連片貧困巖溶地區脫貧與振興經濟建設的建議》和關于建設好延安革命紀念地、建立“農業建設專項基金”等建議,向中共中央和政府先后提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生態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行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中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實施人才戰略、西部大開發、自主技術創新、三農問題等方面的多項重要建議,受到中共和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
面向社會,積極開展科教服務、支邊扶貧活動,以“九廣”(九三學社四川省委與四川廣元市)、“九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與山西臨汾市)、“九通”(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與內蒙古通遼市)三個科教合作區為重點,為老、少、邊、貧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海外聯絡工作,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服務;努力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貢獻力量。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九三學社作為參政黨,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九三學社努力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廣大成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奮發有為,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把九三學社建設成為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參政黨,為實現我國在新世紀的宏偉目標不懈奮斗。
九三學社簡史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為紀念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而取名。前身為民主科學座談會,1946年5月4日更名為九三學社。其主要宗旨是強國富民,但要服從國家利益。九三學社的人員組成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常見職業分布為教師、醫師、工程師等等。
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等運動。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的規模及代表產生辦法,由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代表大會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中央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如全國代表大會提前或延期舉行,其任期相應改變。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集,必要時可提前或延期舉行。
中央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他們同時是中央常務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
中央委員會設監督委員會。中央監督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每屆任期與中央委員會相同。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組成中央主席會議,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閉會期間,主持中央工作。中央委員會主席、專職副主席組成主席辦公會議,研究、決定需要及時處理的重要問題并主持日常工作。中央主席會議和主席辦公會議均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召集并主持,也可由中央委員會主席委托一位副主席召集并主持。
本社地方組織一般分?。òㄗ灾螀^、直轄市)、設區的市(包括自治州、直轄市的區)、不設區的市(包括市轄區)三級。本社基層組織有:直屬小組、支社和委員會?;鶎咏M織的領導成員每屆任期五年。
在新的歷史時期。九三學社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不斷開拓新局面。九三學社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
《九三學社章程》第一章第一條規定:“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以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贊成并愿意遵守本社章程,可申請加入本社?!?/p>
以從事科學技術以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工作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在堅持組織發展重點分工的前提下,根據工作需要,適當發展從事經濟、管理、法律、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工作及政府部門、新的社會階層中有較強代表性的優秀知識分子入社,這部分人士一般掌握在發展總數的30%以內。
九三學社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就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法治國方略和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等重大課題進行調研,向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關于建立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區的建議》、《大西南連片貧困巖溶地區脫貧與振興經濟建設的建議》和關于建設好延安革命紀念地、建立“農業建設專項基金”等建議,向中共中央和政府先后提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生態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行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中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實施人才戰略、西部大開發、自主技術創新、三農問題等方面的多項重要建議,受到中共和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
面向社會,積極開展科教服務、支邊扶貧活動,以“九廣”(九三學社四川省委與四川廣元市)、“九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與山西臨汾市)、“九通”(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與內蒙古通遼市)三個科教合作區為重點,為老、少、邊、貧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海外聯絡工作,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服務;努力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貢獻力量。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九三學社作為參政黨,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九三學社努力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廣大成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奮發有為,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把九三學社建設成為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參政黨,為實現我國在新世紀的宏偉目標不懈奮斗。
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
按姓氏筆畫為序
九三學社各級思想建設研究機構
九三學社中央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許 進
副主任 李海彬 黃一品 鄭曉東 鄒 晶(女) 朱 良
研究員 (按行政區劃及姓氏筆劃排序)
劉 穎(女)吳成亮 岳清唐 魏建新(女) 陳晶璞 張 穎(女) 李志平 劉 堯 張亞群 賈國哲 周 游 羅 燕(女) 郭 祥 程紹雨(女) 梁寶峰 姚春玲(女) 閆賢良 張小平(女) 周文榮(女) 龐學光 馬旭軍(女) 姜 華(女)楊復斌 耿相魁 林修鳳 李占甫 黃東亮 王宏海 汪國華 李 穎 李欣玲(女)夏國強 孫迎春(女) 陳 崢 宣立學 薛仲文(女) 王 莉(女) 孫立忠 林樂芬(女)張臘梅(女) 肖禮慶 周明軍 齊文喆 夏勇開 侯中太 彭 超(女)邵登魁 吳 明(女) 羅道全 盛選禹 弓運澤 劉青瑜(女) 高玉秋(女) 蒯建華 胡茂來 張淑蘭(女) 王 博 羅筱寧(女) 張啟智 胡英明(女) 侯江華 張作義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思想建設研究組
組 長 李海彬
成 員 劉 穎 劉北北 劉里遠 呂秀齊 朱 良 何云飛 張學工 沈興海 蘇迎雪 陳 明 黃震云 董清華 慕鳳麗 楊 玲 楊梅香
九三學社天津市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陳永川
副主任 龐學光 黃驍卓 張玉芳
成 員 丁曉麗 王九生 王瑩 劉忠 安鋼 齊秀英 張為民 張文霞 張華云 張宜 張巖 張茂青 張莘 李文普 李冰清 李明 李樹發 李曉杰 李彬 楊???陳霞 周武 季乃禮 明東 鄭新 段光安 殷莉 寇達開 曹奐 韓石 譚融 潘明遠 薛仲文
九三學社河北省委思想建設研究委員會
主 任 王長華
副主任 劉林平 祁萬利 姚會亭
委 員 才國安 王建民 馬 雷 馬雪玉 付貴元 劉守義 劉福泉 邢克余 回增亮 時金碧 李存龍 李曉雙 張玉英 張卉芳 張香莉 張金勝 楊曉飛 陳晶璞 陳建新 趙 非 趙更英 趙清華 段培荷 黃加朝 崔慧霄
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思想建設理論研究中心
主 任 張培富
研究員 侯娜 楊強 周萍 趙強 董濟生 郝春濤 郭建立 王康民 潘慧生 王宏斌 趙峰 張慧霞 龐鳳仙 張建彪 王莉 王辰冬 陳驍忠 秦肖平
九三學社遼寧省委統戰理論思想建設研究委員會
主 任 莊 嚴
副主任 焦潤明 葉志學 劉 剛 夏春光 王炳德
委 員 李大偉 李合新 張淑賢 高世春 周麗媛 陳雅玲 勾慶友 趙福江 張雅軍 王淑華 羅 敏 于洪慶 白雪梅
九三學社吉林省委九三學社理論研究會
主 任 支建華
副主任 金中浩 陳 東 蔡鵬飛 張紅星 徐彥夫 王江濱
成 員 王 進 王 龍 李振華 宋玉祥 宋志義 張興洲 張賽民 陳濟生 金國慶 魯建春 潘加佳 王 暉 智力疆 高玉秋 程臘梅 張 麗 郁秉孝 張偉森 曹東方 陳佳若 時 光 趙連波 任金杰 趙紅梅 張峰典 夏曉東 于 洋
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思想建設理論研究會
會 長 葉 勇
副會長 金太軍 朱凱麗
成 員 高 晉 張方榮 周才方 陳 凱 石小平 俊 國 聶保平 蔣明宏 劉 華 陳沛華 何 嵐 魏友圣 鄒云翔 江 南 王啟滿 袁步娟 魏善濤 張德順 馬麗華 陳翠蘋 顧金亮 郭英華 胡 媛 李德成 李素娟 林樂芬 馬麗婭 吳 波 周仲天 孫大檸 季 平
九三學社浙江省思想建設理論研究中心
主 任:葉烈窯
副主任:范柏乃 郭 峻
成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付翠蓮 莊凌飛 孫和平 李一凡 李占榮 李最欣 吳金權 張衛陽 蘇立勝 陳 潔 陳天榮 陳茂榮 陳國龍 邵增岳 林華鳴 周其東 周渭泉 龐虎林 鄭曉麗 鄭愛萍 郎衛芳 胡美芳 袁昱明 耿相魁 徐建麗 徐謨光 陶松壘 黃傳平 章偉民 曾 勇 蔡金標
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檀 莉
副主任 陳乾旺 李建華
成 員 葉戰備 王 煒 李柏年 胡慶十 王洪春 吳曉蘇 王 永 殷和平 倪向貴 龔尊華 張其旺 劉慧芬 何 全 陳金倫 范曉惠 王春晨 王洪濤 黃克順 李 敏 方林飛 王玉翠 張俊寶
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林修鳳
副主任:李芳 王玉芳 陳育欽 羅楓 張亞群 戴青蘭 尚光一
成 員:胡靖宣 柳曉晨 林秀林 陳耀 邱仲潘 郭常斐 王輝 許才發 沈魁敏 楊李娜 陳祥峰 李長江 王俊宇 古小軍 盧堅放 肖經緯 鄭季武 李奇勇 邱美珠 王建林 朱起赟 黃秀姐 周秋泉 陳慧珠 魏金俤 黃林妹 郭厚祥 廖松福 蔡曉烽 吳邦霖 蘭鳳羽 劉錫堯 楊桂娣 李湖江 劉惠芬
九三學社山東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宋尚桂
副主任:賈國哲 于 鵬 付修琍 張淑蘭 崔 靜
研究員(按姓氏筆畫排序):于立剛 王燕波 牛 犖 朱憲磊 任秀芹 劉啟營 劉建民 李心霞 李江濤 楊竹貴 吳廣峰 吳延芝 吳春明 宋文康 張俊杰 張強國 范麗敏 周艷麗 宮曉峰 耿 超 常 勇 潘鴻海 薛淑萍
九三學社河南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李占甫
副主任 劉照淵 陳朝鋒 周燕琳 王曙光 侯懷青 宗香勤 張春華 盧開國
研究員 劉三軍 陳隆予 王 潔 賈世坤 于邵鵬 王獻民 申成銘 王鳳英 宋偉才 樓曉紅 王衛平 李華
九三學社湖南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王仁祥
副主任 劉輝煌 賴某深 倪仲武
成 員 馬心良 王獻志 盧慶沙 劉曼曼 李紅霞 吳佳茂 張衛山 羅光明 周 亮 郭 進 曹世香 黃運湘 梁衛平 梅亞夫 謝 芳 王雅暉 尹修海 龍 艷 何愛民 肖運平 張晉安 郭躍平 黃龍威 蔡劍文 潘先偉
九三學社廣西區委思想建設研究組
組 長:羅筱寧
成 員:劉勛 練蓮 劉瀟瀟 傅卓文 黃英 李琳 劉玉蘭 張麗萍 黃建紅 黃紅杰 黃長江
九三學社海南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顧問:王宇田
主任:周耀柒
副主任:王宏海 李 峰 陳 恒 劉芳芳
特約研究員:顏家安 章汝先 王肅強
研究員:吳愛敏 陳智慧 王 穎 方 濤 王致兵 王 雷 張玉霞 傅愛民 梁 軍 杜富殿 黃金泉 劉 學 蔡大勇
九三學社重慶市委思想建設與理論研究中心
理事長:張啟智
副理事長:徐宗儔
秘書長:郭 祥
理事:王曉燕 白新文 劉寧 劉曉紅 劉斌志 楊玉萍 余 琦 陳金柱 卓濟賢 鄭云武 趙艾葉 祝向東 袁 野 耿炳東 桂廣濤 徐 高 徐海東 郭 宇 唐 兵 曹 雋 戚 娟 彭克斌 彭國川 黎 志
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顧問:李文 張靜(女) 景躍進
主任:魏學峰
副主任:丁武(女) 張平(女) 王莉茹(女) 李衛
研究員:(以姓氏筆劃為序)王明雯(女) 文彰屹(女) 付伶莉(女) 朱斌 劉俊 李述偉 李勇先 楊祎(女) 楊春培 肖堃 汪國華 沈濤 張友剛 陳平 林海亮 周勤(女) 侯中太 高琴(女) 黃羽(女) 蔣秀碧(女) 翟峰 顏旭
九三學社貴州省委思想理論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李 梓
副主任 高賢芳 胡英明
顧 問 郭?;?/p>
研究員 于 虹 王 峰 王仕龍 鄧 海 劉震寧 劉濟明 鞏章義 李勝君 張俊昌 沈 虹 楊 威 楊孝華 陳興華 陳 波 陳履安 周成友 胡 瓊 唐昆雄 梅其君 黃光祥 黃亞坤 董 濱 普兆敏
九三學社云南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曾 華
副主任:周 勇
研究員:牟寶恒 李 宏 郝昆寧 楊增寧 楊增銘 董應全 李 輝 顧 萍 楊建梅 程永現 李 杰 陳良正 劉寒燕 單曉紅 李 涓 段昌群 楊鵬飛 攸延春 鄒 凡 宋 俊
九三學社青海省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人員名單
主 任:姜 仲
副主任:納秀艷 馬 福 程頤農
研究員:那成英 馬學福 王家賓 王海潔 李欣玲 韓小雁 卓么措 盛明淵 楊秀珍 曾延兵 師 理 年洪恩 龔玉秀 張文科 李元海
九三學社寧夏區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任:馮中鵬
副主任:劉剛 楊國華 丁曉萍
成員:周 濤 崔悅慧 王小亮 馬文彬 馬曉軍 張作義 常耀偉 梁祖萍
九三學社哈爾濱市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 唐春發
副主任 李志平 霍玉夫
研究員 馬 遠 馬迎春 馬曉東 王鳳才 王其年 王 婧 白 云 付振國 劉正欣 陳慧茹 杜長富 李占偉 李松梅 李景輝 李照陽 張文誠 張 立 張志君 張煒華 張 輝 張 強 郎濟才 羅 雁 周志勇 郝曉茹 林 巖 胡夢懿 高 興 郭景文 聶 晶 黃子偉 韓 志 董春杰 譚大偉 滕步剛
九三學社成都市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主 任:戴曉雁
顧 問:高 慶
副主任:張 平 李述偉
特約研究員:柳企豐 涂澤偉 陳國先 于代松
成 員:吳堅強 多央娜姆 張鐘慶 劉智慧 王緒本 李柏林 蒲光樹 景仁志 繆明楊 劉 波 李勇先 翁智剛 胡 尹 張曉惠 張登華 喻俊林 趙興民 周世祥 朱 斌 李華東 楊 展 羅 茜 余宛玲 李竹海
九三學社衡陽市委思想建設研究中心
顧 問:蘇 營 陳群洲 賈德江 龔學余 王桂田 唐林生
主 任:謝 芳
副主任:劉貽石 盧 原 蔣 勇 曾剛喬 婁 濤 劉炫伶 劉名輝
成 員:劉貽石 盧 原 蔣 勇 曾剛喬 婁 濤 劉炫伶 劉名輝 易光輝 熊正為 游 詠 鄧宏軍 毛旭華 楊鳳鳴 陳雄新 胡凌琳 齊 輝 劉 剛 王衛國 譚飛鵬 仇 輝 李 璞 王衡芽 譚建輝